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,人才的標準發生了改變,那些僅靠聽課、記憶和練習就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遠遠不能適應社會需要。社會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,包括具有綜合分析和決策能力、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、豐富的想象力和強大的心理素質等。
一直以來,教育服務著技術的發展,技術回饋著教育的提質,兩者相互影響,共同推動社會進步。隨著計算機、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突破,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成為可能。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元素,在解決教學問題、提升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借助信息技術提升教育質量是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需要,是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應有之舉,也是信息技術的應該之為。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育的信息化,通過在教育領域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,為擴大教育規模,為教育終身化、個性化和國際化提供保證,培養具備學習能力、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。
2018年4月,教育部印發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,提出以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,依托各種智能設備及網絡,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,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。
信息技術是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,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、開發、安裝、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,包括傳感技術、計算機與智能技術、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等。
當前,信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,給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,教育自然也不例外。把信息技術運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,將給教育教學帶來重大變革,讓師生接受新的教與學方式,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。比如,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學習分析等技術,能夠實施學情診斷分析和資源智能推送,開展線上學習活動和支持服務,實現學習過程記錄和多元智能評價。
高質量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為學生提供和創造精準化、個性化、自主化的學習機會和方式,這個任務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不僅成為可能,而且可以完成得很好。同時,翻轉課堂、深度學習、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需要信息技術支撐,甚至可以說高質量的教育離開了信息技術幾乎難以達成。
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,師生能夠獲取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和教學資源,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也變得簡單且頻繁,教與學可以不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,基本實現“人人愿學、時時想學、處處能學”。
人工智能的發展又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貢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——人工智能技術在賦能教學方面有著超強的能力和作用,它能夠在知識獲取、自主學習、小組合作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,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;它能夠在學生課堂表現觀察、即時測評、資源推送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支持,確保教學的個性化、精準化、自主化。
個性化、精準化、自主化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指標,個性化又是三者之首、重中之重。個性化教學就是要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習慣、學習狀態、學習方式提供有針對性、差異化的教學內容,通過對學習者學習水平和表現的科學評測,發現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,及時提供符合個體本身的教學資源。個性化教學需要借助多種智能技術,設計學習活動、監測學習過程、采集分析數據、進行個性化的評估和反饋。
值得一提的是,知識獲取、能力培養的過程比較復雜,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因素較多,其中學習者的興趣、態度、動機非常重要,以目前的技術還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。我們同樣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不是..的,過度應用和過分夸大都會誤導教師,甚至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和教育生態的失衡。因此,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不應只有樂觀,還需要理性和謹慎。
作者:楊敏(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)
來源:《中國教師報》